浙阿携手绽缬彩 丝路文明育新篇
5月27日,一场跨越地域的教育协作在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杨从锋老师不远万里奔赴新疆,围绕夹缬草木染课程建设展开深入的调研与交流活动。与此同时,浙阿丝路夹缬创新基地正式挂牌,标志着两校在非遗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合作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夹缬草木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染织技艺中的瑰宝,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文化共同的记忆。杨从锋老师在交流过程中,分享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领域的宝贵经验,并紧密结合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将文化润疆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之中。在充分立足新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龟兹文化中的胡旋舞、飞天等特色元素,引导学生们创作具有独特魅力的飞天夹缬作品,生动地重现了丝路文明交融的绚丽画卷。杨从锋老师还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优化、校企合作拓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且切实可行的方案,依托创新基地全力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以文化浸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得夹缬草木染成为联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龟兹文化的重要纽带,为助力文化润疆、促进民族团结贡献了坚实力量。
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围绕工作室建设,从六个维度擘画发展蓝图:一是构建文化互通桥梁,依托创新基地推动浙江与新疆文化资源双向流动,实现非遗课程成果移植与本土文化特色挖掘的有机融合;二是深耕技艺传承沃土,以夹缬草木染课程为核心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与师徒制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是夯实文化润疆根基,将夹缬草木染课程打造为文化浸润的重要平台,以非遗技艺传承厚植师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四是创新思政育人路径,深度挖掘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内核,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五是拓展心理育人维度,发挥工作室文化浸润功能,以沉浸式非遗实践为学生提供心灵滋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六是激活丝路文明基因,以夹缬为纽带融合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精髓,将龟兹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释放非遗跨区域文化育人新动能。
浙阿丝路夹缬创新基地的落成,为两校深化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展望未来,双方将紧密携手,以基地为依托,在师资共育、课程共建、项目共研等多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推动夹缬草木染技艺实现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文化的示范样板,为浙阿两地教育的协同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